毒瘡,皮膚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細菌感染所致的化膿性炎。病原菌為葡萄球菌
溫血動物(如牛和羊)的一種傳染病,由形成孢子的細菌(炭疽桿菌)所致,可由動物轉移到人體,特別是在操作感染動物製品(如毛髮)時,特徵為外潰瘍小結或肺部損害
馬、驢、騾等牲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,由鼻疽桿菌引起,在內臟、鼻腔黏膜和皮下形成小結節,壞死後,變成潰瘍,症狀是流帶膿的鼻涕
中醫病名。生於腦後項部的有頭疽。正對口者,俗稱“對口”。偏於一側者俗稱“偏對口”。多由濕熱交蒸或五臟蘊毒所致,症狀多見灼熱腫痛,顏色鮮紅。
見“ 吮瘡 ”。
猶癰疽,毒瘡。
瘡毒侵蝕肌肉。 比喻禍患蔓延。《後漢書·虞詡傳》:“竊聞公卿定策當棄 涼州 ……議者喻以補衣猶有所完, 詡 恐其疽食侵淫而無限極。棄之非計。”《南齊書·竟陵文宣王子良傳》:“百姓齊民,積年塗炭,疽食侵淫,邊虞方重。” 明 歸有光 《賀戚總戎平倭序》:“﹝ 倭 夷﹞頃歲乃敢陵斥州縣,浸淫疽食,濱海之區,為其所傷殘者沿絡萬里。” 清 彭士望 《冬心》詩:“盜賊即黎民,變化良有由。苟且終撫局,疽食正堪憂。”
即瘭疽。 膿瘡之類。漂,通“ 瘭 ”。
疔瘡。
局部皮膚腫脹堅硬的毒瘡。《左傳·襄公十九年》“ 荀偃 癉疽,生瘍於頭” 唐 孔穎達 疏:“ 荀偃 病此疽腫,腫潰,遂生創於頭。”
割治癰疽。
1.癰疽,惡瘡。2.借指醜惡的事物或壞人壞事。
病名。 指濕疹。
毒瘡和贅疣。
一種毒瘡。蝸,通“ 瘑 ”。
1.毒瘡。 楊朔 《木棉花》:“我不過是說這次民族自衛戰爭很像一塊試金石,一個人品格的高低可以立刻辨晰清楚;又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,可以加速割除潰爛的疽瘡。”2.比喻禍患。 宋 王安石 《開元行》:“君不聞 開元 盛天子,糾合俊傑披奸娼;幾年辛苦補四海,始得完好無疽瘡。”
毒瘡植根處。 喻群惡聚集之所。
惡瘡。《左傳·襄公十九年》:“ 荀偃 癉疽,生瘍於頭。” 杜預 注:“癉疽,惡創。” 唐 張鷟 《朝野僉載》卷二:“ 李氏 頭上生四處癉疽,腦潰,晝夜鳴叫。”
侵及指端掌面深部組織的一種通常是化膿性的感染
體內臟器的毒性腫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