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即烽火。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,白天放煙叫烽,夜間舉火叫燧 2.南朝自武昌至京口,列置烽燧。--宋.陸游《過小孤山大孤山》
一種礦石,黃褐色或黑色,質地堅硬。古代用來取火,現代工業中用做研磨材料等
見“ 燧人氏 ”。
烽火之光。
古代向日取火的銅製工具。形狀像鏡。
葭灰與燧火。借指歲月。
火鐮。打火用的火刀。
猶烽燧。古代邊防報警燃舉的煙火。借指戰亂。
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而起的烽火。
烽火台。古代一種邊防設施。
報警的烽火。亦指戰事。
即 燧人氏 。為古代三皇之一,故稱。
古代用銅製作的鏡子形狀的利用太陽取火的器具
古代傳說中的地名。
1.尾巴繫著火炬的象。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:“ 鍼尹固 與王同舟,王使執燧象以奔 吳 師。” 杜預 注:“燒火燧繫象尾,使赴 吳 師,驚卻之。” 北周 庾信 《周柱國大將軍紇乾弘神道碑》:“靈龍更起,燧象還燃。” 唐 孔紹安 《結客少年場行》:“ 吳 師驚燧象, 燕 將警奔牛。”2.以喻指大火。 明 劉基 《贈杜安道》詩:“火龍熺燄絳天衢,燧象豗煙煎地府。”
1.烈炬。 2.炎帝和燧人氏的並稱。
古代築在邊境上的烽火亭,用作偵伺和舉火報警。
1.傳說中可鑽而取火的樹木。 2.鑽木。
烽火。
1.引火之物。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“王使執燧象以奔 吳 師” 晉 杜預 注:“燒火燧繫象尾,使赴 吳 師驚卻之。”《南史·王琳傳》:“ 琳 兵放火燧以擲 瑱 船者,皆反燒其船。”2.古有鑽燧改火之俗。因季節變換改用不同的燧木以取火。 唐 朱灣 《平陵寓居再逢寒食》詩:“火燧知從新節變,灰心還與故人同。”參見“ 改火 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