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一   [zhèng yī]
[正一]基本解釋
1.純真之一。道家認為“一”為世界萬物之本,永恆不變。 南朝 齊 顧歡 《夷夏論》:“佛號正真,道稱正一,一歸無死,真會無生,在名則反,在實則合。” 唐 盧照鄰 《病梨樹賦》:“高談正一,則古之 蒙莊子 ;深入不二,則今之 維摩詰 。” 南唐 譚峭 《化書·道化·正一》:“命之則四(虛、神、氣、形),根之則一,守之不得,舍之不失,是謂正一。”
2.道教的一派。原為五斗米道,為 東漢 張陵 所創。傳說 太上老君 親授 張陵 《太平洞極經》、《太玄經》、《五斗經》、《正一經》各若干卷。 張陵 傳授於後裔及其門徒。後 張陵 被尊為“天師”、“正一天師”,其所創之道派亦稱為“天師道”、“正一道”。 唐 宋 後南北天師道與上清、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,統稱為“正一道”。主要奉持《正一經》,崇拜鬼神,畫符念咒、驅鬼降妖、祈福禳災等。《舊唐書·隱逸傳·司馬承禎》:“﹝ 承禎 ﹞事 潘師正 ,傅其符籙及辟穀、導引、服餌之術。 師正 特賞異之,謂曰:‘我自 陶隱居 傳正一之法,至汝四葉矣。’”《元史·釋老傳·張與材》:“八年,授正一教主,主領三山符籙。”《警世通言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》:“這一房道士,世傳正一道教,善能書符遣將,剖斷人間禍福。”
[正一]詳細解釋
純真之一。道家認為“一”為世界萬物之本,永恆不變。
南朝 齊 顧歡 《夷夏論》:“佛號正真,道稱正一,一歸無死,真會無生,在名則反,在實則合。” 唐 盧照鄰 《病梨樹賦》:“高談正一,則古之 蒙莊子 ;深入不二,則今之 維摩詰 。” 南唐 譚峭 《化書·道化·正一》:“命之則四(虛、神、氣、形),根之則一,守之不得,舍之不失,是謂正一。”
道教的一派。原為五斗米道,為 東漢 張陵 所創。傳說 太上老君 親授 張陵 《太平洞極經》、《太玄經》、《五斗經》、《正一經》各若干卷。
張陵 傳授於後裔及其門徒。後 張陵 被尊為“天師”、“正一天師”,其所創之道派亦稱為“天師道”、“正一道”。 唐 宋 後南北天師道與上清、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,統稱為“正一道”。主要奉持《正一經》,崇拜鬼神,畫符念咒、驅鬼降妖、祈福禳災等。《舊唐書·隱逸傳·司馬承禎》:“﹝ 承禎 ﹞事 潘師正 ,傅其符籙及辟穀、導引、服餌之術。 師正 特賞異之,謂曰:‘我自 陶隱居 傳正一之法,至汝四葉矣。’”《元史·釋老傳·張與材》:“八年,授正一教主,主領三山符籙。”《警世通言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》:“這一房道士,世傳正一道教,善能書符遣將,剖斷人間禍福。”
[正一]百科解釋
“正一”二字的意思是正以驅邪、以一統萬。《崆峒問答》曰::何謂正一?正者不邪,一者不雜。正一之心則萬法歸一,故曰正一。“正一教由道教創始人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,並著寫《老子想爾注》為天師家學,為後期道教發展打下了基礎。隨後,又由其孫張魯改革教團,待曹操拜其為鎮南將軍後,道教開始向北方傳播。張道陵的四代孫張盛,又將傳教的地區從青城山遷至到龍虎山,至此道教也開始向中國的東南地區發展。天師道,是張道陵,張衡,張魯,祖孫三代所立。當時在巴蜀一帶,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,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。而這些祀奉鬼神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,無惡不作。張天師攜王長、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,來到北邙山修行。後與巫鬼群體發生... 更多→ 正一
[正一]英文翻譯
O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