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the forty fifth of the sexagesimall] 六十甲的第四十五位戊申晦。(此指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。)--清. 姚鼐《登泰山記》
指大地。
[the fifteenth of the sexagesimal] 六十甲子第十五位自戊寅年。(此指乾隆二十三年即1758年。)--清. 袁枚《祭妹文》
立春、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。古時以此為春社、秋社之日。
1.農曆每月上旬之戊日。 唐 劉餗 《隋唐嘉話》卷下:“﹝ 開元 ﹞十九年夏,詔京都置 太公 廟於 孔子 廟之西,以秋春仲月上戊日致祭。”《宋史·禮志一》:“春秋二仲,上丁釋奠 文宣王 ,上戊釋奠 武成王 。”2. 王莽 所作曆法名。《漢書·王莽傳下》:“其且開天下山澤之防,諸能採取山澤之物而順月令者,其恣聽之,勿令出稅。至 地皇 三十年如故,是 王光 上戊之六年也。”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:“戊,土也, 莽 所作歷名。”
指戊己之日。
1.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。 2.古以十乾配五方,戊己屬中央,於五行屬土,因以“戊己”代稱土。 3.見“戊己校尉”。
指五更的時候。《梁書·武帝紀下》:“雖萬機多務,猶卷不輟手,燃燭側光,常至戊夜。”《新唐書·奸臣傳下·崔胤》:“與飲,命宮人為舞劍曲,戊夜乃出。”《資治通鑑·魏邵陵厲公嘉平元年》“自甲夜至五鼓” 元 胡三省 注:“夜有五更:一更為甲夜,二更為乙夜,三更為丙夜,四更為丁夜,五更為戊夜。”參見“ 五夜 ”。
東漢官名
黃精的別名。
舊時稱陰間記錄人在世所行善惡的簿冊。 唐 段成式 《酉陽雜俎·玉格》:“乃命先過戊申録。録如人間詞狀,首冠人生辰,次言姓名、年紀,下注生月日,別行橫布六旬甲子,所有功過,日下具之,如無,即書無事。 趙 自窺其録,姓名、生辰日月,一無差錯也。”
[Hundered Days of Reform] 指1898年(農曆戊戌年)以康有為為首的變法活動。亦稱百日維新,戊戌變法。改良派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,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,提倡科學文化,改革政治、教育制度,發展農、工商業等。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,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囚禁光緒,維新派遭捕殺或逃亡國外。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
漢 代官名。掌管西域屯田事務。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戊己校尉, 元帝 初元 元年置。” 顏師古 注:“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皆有正位,唯戊己寄治耳。今所置校尉亦無常居,故取戊己為名也。有戊校尉,有己校尉。一說戊己居中,鎮覆四方,今所置校尉亦處 西域 之中撫諸國也。”《漢書·西域傳上·康居國》:“都護 甘延壽 、副校尉 陳湯 發戊己校尉 西域 諸國兵至 康居 ,誅滅 郅支單于 。”亦省稱“ 戊己 ”。《梁書·諸夷傳·西北諸戎》:“ 晉氏 平 吳 以後,少獲寧息,徒置戊己之官,諸國亦未賓從也。” 唐 楊炯 《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》:“ 車師 舊國,俯枕前廷;戊己遺墟,斜連後壁。”
由異戊二烯合成的一種橡膠,最接近天然橡膠,而耐水性,電絕緣性超過天然橡膠
商代 晚期王室的祭器。1939年出土於 河南 安陽 武官村 。方形,四足,立耳,飾饕餮紋。通耳高133厘米,橫長110厘米,寬78厘米,重達875公斤,為我國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,也是古代世界青銅文化中僅見的。方鼎結構複雜,鼎身和四足是整體鑄造,耳則是在鼎身鑄成後再在其上安模、翻范、澆鑄而成的。它集中反映了 商 晚期青銅器冶鑄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。鼎腹內壁鑄銘文“司母戊”三字,是 商王 為祭祀其母 戊 而作。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