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顧了
為人著想,給以同情、照顧
1.見“周恤”。 2.亦作“周卹”。周濟,接濟。
憐恤。
見憐憫
對因戰或因公致傷、致殘和犧牲以及病故人員的家屬給予物質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安撫
1.社會救濟金。2.給死者家屬的撫恤金。 3.即撫恤金。
慰撫
撫恤封贈。
慮及長遠。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 劉子 曰:‘……子盍亦遠績 禹 功而大庇民乎?’對曰:‘老父罪戾是懼,焉能恤遠?’” 漢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仁義法》:“公之所恤遠,如《春秋》美之。”
免除賦役,賑濟飢貧。 明 李東陽 《明故文林郎河南道監察御史李君士常墓志銘》:“﹝ 李士常 ﹞上疏言 懷慶 諸府民父食子,兄食弟,骨肉親黨相噬死,徙十六七,雖蒙赦宥,宜大肆蠲卹,庶他變可弭。” 清 魏源 《聖武記》卷九:“自後, 川 、 陝 、 湖北 屢年蠲卹,視此不悉書。”
1.見“隱恤”。2.亦作“隱卹”。哀憐撫恤。
1.見“贍恤”。2.亦作“贍卹”。救濟,撫恤。
安撫賜予;撫恤賞賜。
仁愛體恤。唐 韋應物 《送楊氏女》詩:“仁恤庶無尤,貧儉誠所尚。”《資治通鑑·唐則天后垂拱四年》:“ 仁傑 密奏:‘彼皆詿誤,臣欲顯奏,似為逆人申理;知而不言,恐乖陛下仁恤之旨。’”
照顧體貼
搔摩。
1.亦作“裒卹”。亦作“褒卹”。褒獎撫恤。 2.亦作“褒恤”。褒獎撫恤。
謂憂慮人民的疾苦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古之治民者,勸賞而畏刑,恤民不倦。”《後漢書·陳蕃傳》:“今失其勸種之時,而令給驅禽除路之役,非聖賢恤民之意也。” 宋 司馬光 《言賑贍流民札子》:“如此處置,欲以為恤民之名,掩人耳目則可矣。” 清 朱仕琇 《太學生陳君墓志銘》:“彼皆柄國政,戴於民上,其恤民宜也。”
1.見“ 哀恤 ”。2.亦作“ 哀卹 ”。憐憫撫慰。《左傳·文公十三年》“ 子家 賦《鴻鴈》” 晉 杜預 注:“《鴻雁》,《詩·小雅》,義取侯伯哀恤鰥寡有徵行之勞。” 孔穎達 疏:“《鴻雁》,美 宣王 勞來諸侯之詩也。” 唐 李翱 《疏改稅法》:“雖明詔屢下,哀恤元元;不改其法,終無所救。” 宋 周煇 《清波雜誌》卷五:“二人皆葬 鎮江府 界,可令本郡致祭。嗚呼!哀卹之典至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