忠
- zhōng
- 心
- 8
- 火
- KHNU
[忠]基本解釋
誠心盡力:~心。~誠。~實。~告。~於。~魂。~義。~貞。效~。赤膽~心。~言逆耳。
[忠]詳細解釋
〈形〉
(形聲。從心,中聲。本義:忠誠無私,盡心竭力)
同本義
不可謂忠。——《墨子·公輸》
忠之屬也。(忠,盡力做好本分的事。)——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
為忠善者。——諸葛亮《出師表》
又
志慮忠純。
君子以為忠。——宋· 司馬光《訓儉示康》
盡心於人曰忠,不欺於己曰信。——宋· 司馬光《四言銘系述》
又如:忠貞廉士(忠誠堅貞廉潔的人);忠孝帶(清代官員系的一種短而闊的帶子,用於保駕或皇帝賜死時自盡);忠敬(忠誠恭敬)
忠厚
交不忠兮怨長。——《楚辭·九歌·湘君》
又如:忠嘉(忠厚善良);忠篤(忠厚篤實)
〈動〉
盡忠。特指事上忠誠
忠陛下之職分。——諸葛亮《出師表》
又
忠而被謗。
又
求忠以自為。
忠孝如古人某。——清· 周容《芋老人傳》
又如:忠功(盡忠建功);忠效(盡忠效力);忠益(盡忠報效的益處);忠孝(忠於君國,孝於父母);忠略(忠於君國的謀略);忠情(忠於君國的感情)
〈名〉
忠臣
莫不欲求忠以自為。——《屈原列傳》
通“中”。中間,適中
忠人之和。——《管子·禁藏》
則有仇讐之忠。——《韓非子·五蠹》。高亨雲:“忠,借為中。”
姓
[忠]百科解釋
中國古代道德規範之一。原指心態中正、立正糾錯,作為道德概念,指為人正直、誠懇厚道、盡心盡力,堅持真理、修正謬誤,後在忠於他人、忠於君主及國家,如“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”等,除少數正確解讀之外,多被嚴重錯誤解讀,並產生了極壞的社會結果。有時特指臣民對君主和國家應盡的道德義務。 更多→ 忠
[忠]英文翻譯
Zhong
[忠]為謎底的謎語
1.平水泛舟揚孤帆(打一字)
2.心同祖國不分離(打一字)
3.心永遠停在正中央(打一字)
4.一直心向黨中央(打一字)
5.一直和黨心連心(打一字)
6.小舟孤帆水平流(打一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