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時   [zǐ shí]
[子時]基本解釋
舊式計時法指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的時間
[子時]詳細解釋
舊時計時法指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的時間。
[子時]百科解釋
子時指一天中離太陽最遠的時段,即23:00~01:00,正子時為午夜24:00,相對於 正午時中午12:00。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、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、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、獨創於世的。十二時表時獨特、歷史悠久,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,也是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。一年之中,冬至所在月,稱子月,即夏曆十一月。 但周朝曆法以子月為正月、元月、一月,但《史記》中只換算月份為夏曆,年號不變換。子時是指內丹術大小周天功法中,可以開始起火的時機,又稱冬至。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時,因為子時是六陽時(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)的開始.所以《類經圖翼》上說:“子者陽生之初。”冬至也是指這個意思,如《通諱·孝經援神契》上說:“大雪後十五日,斗指子,為冬至,十一月中。陰極而陽始至。”陽始至稱為一陽生,或一陽來復,在《易經》卦象上則用復卦來表示。因為復卦上五爻是陰“—,而初爻(最下一爻)已成為陽“一”. 更多→ 子時
[子時]英文翻譯
Midnigh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