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柱   [tiān zhù]
[天柱]基本解釋
1.古代神話中的支天之柱。《淮南子·墬形訓》:“昔者 共工 與 顓頊 爭為帝,怒而觸 不周之山 ,天柱折,地維絶。”《神異經·中荒經》:“ 崑崙 之山有銅柱焉,其高入天,所謂天柱也,圍三千里周圓如削。” 唐 王勃 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》:“地勢極而南溟深,天柱高而北辰遠。” 郭沫若 《女神·女神之再生》詩:“黨徒們呀,快把你們的頭顱借給我來!快把這北方的天柱碰壞!碰壞!”2.比喻負重任者。 田漢 《關漢卿》第五場:“可是自從讀了 文丞相 的《正氣歌》,才知道現在也還有這樣不愧前人的地維、天柱,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氣了。”3.耳的別名。《太平御覽》卷三六六引《長沙耆舊傳》:“太尉 劉壽 少遇相師,相師曰:‘耳為天柱,今君耳城郭,必典家邦。’”4.山名。在 山東 平度縣 北。 清 顧祖禹 《讀史方輿紀要·山東七·萊州府》:“ 天柱山 ,州( 平度州 )北五十里,絶頂巉巖,聳立如柱。”5.山名。又名 霍山 。在今 安徽 。 西漢 元封 五年(公元前106年) 武帝 南巡,登其山,號為南嶽,即此。《史記·孝武本紀》:“上巡 南郡 ,至 江陵 而東,登禮 潛 之 天柱山 。”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:“ 潛縣 屬 廬江 , 南嶽 霍山 也。”6.山名。在 浙江省 餘杭縣 北。 清 顧祖禹 《讀史方輿紀要·浙江二·杭州府》:“﹝ 大滌山 ﹞其右為 天柱山 ,高六百六十丈……為第五十七福地。”7.山名。 陝西 岐山 的別名。 清 顧祖禹 《讀史方輿紀要·陝西四·鳳翔府》: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。”8.星名。屬於東方七宿中的角宿。《晉書·天文志上》:“三台六星,兩兩而居,起文昌,列抵太微。一曰天柱,三公之位也。”《星經》卷上:“天柱五星在紫微宮內,近東垣,主建教等二十四氣也。”
[天柱]詳細解釋
古代神話中的支天之柱。
《淮南子·墬形訓》:“昔者 共工 與 顓頊 爭為帝,怒而觸 不周之山 ,天柱折,地維絶。”《神異經·中荒經》:“ 崑崙 之山有銅柱焉,其高入天,所謂天柱也,圍三千里周圓如削。” 唐 王勃 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》:“地勢極而南溟深,天柱高而北辰遠。” 郭沫若 《女神·女神之再生》詩:“黨徒們呀,快把你們的頭顱借給我來!快把這北方的天柱碰壞!碰壞!”
比喻負重任者。
田漢 《關漢卿》第五場:“可是自從讀了 文丞相 的《正氣歌》,才知道現在也還有這樣不愧前人的地維、天柱,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氣了。”
耳的別名。
《太平御覽》卷三六六引《長沙耆舊傳》:“太尉 劉壽 少遇相師,相師曰:‘耳為天柱,今君耳城郭,必典家邦。’”
山名。在 山東 平度縣 北。
清 顧祖禹 《讀史方輿紀要·山東七·萊州府》:“ 天柱山 ,州( 平度州 )北五十里,絶頂巉巖,聳立如柱。”
山名。又名 霍山 。在今 安徽 。
西漢 元封 五年(公元前106年) 武帝 南巡,登其山,號為南嶽,即此。《史記·孝武本紀》:“上巡 南郡 ,至 江陵 而東,登禮 潛 之 天柱山 。”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:“ 潛縣 屬 廬江 , 南嶽 霍山 也。”
山名。在 浙江省 餘杭縣 北。
清 顧祖禹 《讀史方輿紀要·浙江二·杭州府》:“﹝ 大滌山 ﹞其右為 天柱山 ,高六百六十丈……為第五十七福地。”
山名。
陝西 岐山 的別名。 清 顧祖禹 《讀史方輿紀要·陝西四·鳳翔府》: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。”
星名。屬於東方七宿中的角宿。
《晉書·天文志上》:“三台六星,兩兩而居,起文昌,列抵太微。一曰天柱,三公之位也。”《星經》卷上:“天柱五星在紫微宮內,近東垣,主建教等二十四氣也。”
[天柱]百科解釋
天柱縣位於貴州省東部,與湖南省新晃縣、靖州縣、會同縣、芷江縣及本省劍河縣、錦屏縣、三穗縣等縣接壤,素有“黔東第一關”、“中國重晶石之鄉”和“貴州高原黃金城”之稱。明萬曆二十五年(1597年)初置天柱縣,原名鳳城,後改名天柱,縣以城北“石柱擎天”得名。自2014年初並村後,天柱縣轄3個街道辦事處11個鎮2個鄉,128個行政村(居委會),國土面積2201平方公里。總人口42萬人,以侗族、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98.3%,是貴州省少數民族比例最多的縣份之一。全縣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至1380毫米,日照時間1198小時,平均氣溫16.1℃,全年無霜期281天,冬無嚴寒,夏無酷暑,氣候條件較為優越。... 更多→ 天柱
[天柱]英文翻譯
Tianzh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