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堤壩。《南史·張邵傳》:“及至 襄陽 ,築長圍,修立堤堰,創田數千頃,公私充給。”《舊五代史·梁書·胡規傳》:“ 乾化 元年,詔修 洛河 堤堰。” 沙汀 《替身》:“店後高坎下面正當一家磨房的堤堰,水從堤堰上澎出來,嘩嘩嘩的有如瀑布。”2.隄堰:堤壩。《續資治通鑑·元泰定帝泰定二年》:“ 鹹平府 清河 、 滱河 合流,失故道,壞隄堰,敕 蒙古 軍千人及民丁修之。”
圍繞基坑施工區修築的、用以用施工區的水排除的一種臨時性不透水的構築物(如填有粘土的板樁或金屬板)
亦稱塘壩。山區或丘陵地區修建的一種小型的蓄積雨水和泉水的工程,用來灌溉農田
截水的土堰。
環繞田地,防止水土流失的較低的建築物。
田間蓄水的堤岸。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注·江水二》:“﹝ 秭歸 ﹞縣東北數十里,有 屈原 舊田宅,雖畦堰縻漫,猶保 屈 田之稱也。”《魏書·楊椿傳》:“州有宗子稻田,屯兵八百戶,年常發夫三千,草三百車,修補畦堰。”
塄坎。
築有堤堰的蓄水池。
亦作“ 渠匽 ”。攔水或鞏固堤防的建築物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與時遷徙,與世偃仰,緩急贏絀,府然若渠匽櫽栝之於己也。” 楊倞 注:“渠匽,所以制水。”《新唐書·百官志三》:“使者二人,正五品上。掌川澤、津梁、渠堰、陂地之政。” 馬烽 《三年早知道》:“過了 紅豆莊 只見前邊出現了一條新修的大水渠,遠遠看見渠堰旁有三四個人,忙忙碌碌不知在乾什么。”
擋水的低壩。
亦作“ 土隁 ”。土築成的攔水壩。
蓄水池。
一種阻攔河水改流的堤堰。
用沙石等築成的攔河壩。
泛指溪渠。
壅水的土壩。用於提高上游水位,以便水運或灌溉。
用以擋水、溢流的石築低壩。可抬高水位,便利灌溉和航運。
用粗茭細石築成的一種擋水建築物。
堰壩的建造(如建在溪流中用以捕魚)
溝渠土堰。《宋史·英宗紀》:“甲寅,賞知 唐州 趙尚寬 修溝堰,增戶口,進一官,賜錢二十萬。”《新華月報》1964年第2期:“結合整修溝堰和田間管理等,開展消滅釘螺的活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