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狗亂叫。 亦指獸類狂叫。 2.喻狂妄的言論。帶有強烈的鄙視意味。
狗叫。喻小的驚擾。
見“ 吠舍 ”。
亦作“ 吠奢 ”。古 印度 四種姓之一,屬第三級,多經商。
犬迎人而吠。
形容眾口喧囂。
1.指狗叫聲。2.一條狗叫,群犬聞聲跟著叫。喻盲從,隨聲附和。
1.看守門戶的狗。 聞聲則吠,故稱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三年》:“吏人之與 叔孫 居於 箕 者,請其吠狗,弗與。” 孔穎達 疏:“狗有吠守者,有主獵者……吏人請 叔孫 乞其吠守之狗。”《新唐書·李棲筠傳》:“宿賊 張度 保 陽羨 西山 ,累年吏討不克。至是發卒捕斬,支黨皆盡,里無吠狗。” 宋 蘇軾 有《余來儋耳得吠狗》詩。2.古地名。《國語·齊語》:“反其侵地 柴夫 、 吠狗 。” 韋昭 注:“ 燕 之二邑。”
蛙鳴。
《戰國策·齊策六》:“ 跖 之狗吠 堯 ,非貴 跖 而賤 堯 也,狗固吠非其主也。 ”後以“吠堯”比喻壞人攻擊好人。
意為“知識”。古 印度 婆羅門教的早期文獻,包括《黎俱》、《夜柔》、《娑摩》和《阿闥婆》四部本集及《森林書》、《奧義書》、《法經》等。“吠陀”用古梵文寫成,是 印度 宗教、哲學及文學之基礎。
(狗)叫。
嶺 南少雪,狗見之而吠。喻少見多怪。 唐 柳宗元 《答韋中立論師道書》:“前六七年,僕來南,二年冬,幸大雪,踰 嶺 被 南越 中數州,數州之犬,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,至無雪乃已。” 宋 楊萬里 《荔枝歌》:“ 粵 犬吠雪非差事, 粵 人語冰夏蟲似。” 宋 陸游 《秋夜讀書有感》詩:“南犬固應多吠雪,夏蟲那得解知冰。”
亦作“ 吠厖 ”。吠叫的狗。語本《詩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舒而脫脫兮,無感我帨兮,無使尨也吠。” 金 王琢 《七月十五夜看月》詩:“歷樹有驚鵲,悄隣無吠厖。” 元 曹伯啟 《九日省舅氏郭西獨行因書所見》詩之一:“田家桑梓碧幢幢,過客鞭聲引吠尨。” 明 劉基 《涼夜》詩:“瀟瀟涼雨瀉簷瀧,聒聒鳴蛙似吠厖。”
狗見形影而吠。喻不辨是非而盲目附和。
1.善於叫的狗。 《荀子·王制》:“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,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。” 宋 蘇軾 《於潛令刁同年野翁亭》詩:“我來觀政問風謡,皆雲‘吠犬足生氂’。” 明 陶宗儀 《輟耕錄·善諫》:“余按《北史·宋游道傳》, 畢義雲 奏劾 游道 , 楊遵彥 曰:‘譬之畜狗,本取其吠,今以數吠殺之,恐將來無復吠犬。’”2.喻供人差使者。《明史·王越傳》:“﹝ 王越 ﹞性故豪縱,嘗西行謁 秦王 ,王開筵奏妓。 越 語王:‘下官為王吠犬久矣,寧無以相酬者?’因盡乞其妓女以歸。”
見“ 吠尨 ”。
野獸嚎叫。
1.(雞犬等)鳴叫。2.比喻騷動、叛亂。 3.謂獻媚討好。 4.謂雞鳴狗吠之薄技。
喻少見多怪。 語本 唐 柳宗元 《答韋中立論師道書》:“僕往聞 庸 蜀 之南,恆雨少日,日出則犬吠。” 清 薛雪 《一瓢詩話》三十:“若一味率執己見,未免有吠日之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