仿照原樣雕刻。亦指雕刻之文。 唐 元稹 《<白氏長慶集>序》:“至於繕寫,模勒,衒賣於市井,或持之以交酒茗者,處處皆是。” 宋 曹士冕 《法帖譜系·淳化法帖》:“ 淳化 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聖旨模勒上石。” 清 錢泳 《履園叢話·碑帖·漢熹平石經》:“自余模勒之後, 南昌 學宮有重模木。”
阻撓;制止。
編定,鐫刻。
1.謂嚴格訓練。 2.部署,部勒。
記載功勳。
將銜勒放入馬口。喻嚴加約束。
摧折壓制。
1.強行壓抑物價 2.勒榨抑制
猶約束。《公羊傳·宣公六年》“然而宮中甲鼓而起” 漢 何休 注:“約勒聞鼓聲當起殺 盾 。”《南史·孝義傳·張進之》:“時劫掠充斥,每入村抄暴。至 進之 門,輒相約勒不得侵犯,其信義所感如此。” 五代 王定保 《唐摭言·主司失意》:“竊以常年主司親屬盡得就試,某敕下後,榜示南院,外內親族具有約勒,並請不下文書,斂怨之語,日已盈庭。”
申令制止。
強制;控制。
假髻。
勒索。
勒逼,強迫。《“五四”愛國運動資料·上海罷市實錄》:“切實勸令各學生,勿得集會結社及有迫勒舉動!”
勒令戒毒
1.亦作“鉤勒”。國畫的一種技法。用筆順勢為鉤,逆勢為勒;也有以單筆為鉤,復筆為勒的。一般不分筆勢順、逆或單、復,凡以線條鉤畫物象輪廓,統稱鉤勒。 2.指書法中的雙鉤法。用細線條鉤摹一種字型,便於傳寫存真,或雕刻碑版。 3.指創造象形文字時的刻劃方法。 4.指用硃筆在文章的起承轉合等處打鉤劃槓,做分段之類的標誌。 5.猶描寫、刻畫。
漢 西域 諸國之一。在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洛浦縣 境。
鐫刻。
謂刻石記載。 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注·濟水》:“明年甘露復降殿前樹,從事 馮巡 、主簿 華操 等,相與褒樹,表勒棠政。”
令官員退休。 清 惲敬 《書山東知縣事》:“巡撫、按察使相繼遷去,會大計,主者當知縣年老,官勒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