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格   [rén gé]
[人格]基本解釋
1.個人顯著的性格、特徵、態度或習慣的有機結合
2.人的道德品質
[人格]詳細解釋
人的性情、氣質、能力等特徵的總和。
蔡元培 《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》:“所謂健全的人格,內分四育,即:(一)體育,(二)智育,(三)德育,(四)美育。” 聞一多 《<李白之死>序》:“此詩所述亦憑臆造,無非欲藉以描畫詩人的人格罷了。” 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二五:“他以為教育不僅是教給學生一點課本上的知識,而也需要師生間的感情的與人格的接觸。”
人的道德品質。
梁啓超 《新民說》第五節:“忠孝二德,人格最要之件也。” 陳學昭 《工作著是美麗的》九:“﹝她﹞又沒有賣淫,損害了家庭的名譽和自身的人格。”
謂人按照法律、道德或其他社會準則應享有的權利或資格。
瞿秋白 《赤俄之歸途》四:“把一般爭人格的青年學生,打得落花流水。” 茅盾 《動搖》八:“公家發配,太不尊重女子人格。”
[人格]百科解釋
人格也稱個性,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,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台上戴的面具,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,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:在人生的大舞台上,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,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。面具後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,即真實的自我,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。 更多→ 人格
[人格]英文翻譯
character; human dignity; personali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