渡荊門送別原文注釋譯文,渡荊門送別賞析作者李白簡介

渡荊門送別

[作者] 李白   [朝代] 唐代

流遠荊門外,來從楚國游。

山隨平野盡,江入大荒流。

月下飛天鏡,雲生結海樓。

仍憐故鄉水,萬里送行舟。


標籤: 送別 長江 思鄉 唐詩三百首 國中古詩 場景 景色 情感 其他

《渡荊門送別》譯文

乘船遠行,路過荊門一帶,來到楚國故地。
青山漸漸消失,平野一望無邊。長江滔滔奔涌,流入廣袤荒原。
月映江面,猶如明天飛鏡;雲變藍天,生成海市蜃樓。
故鄉之水戀戀不捨,不遠萬里送我行舟。

《渡荊門送別》註釋

(1)荊門:山名,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,與北岸虎牙三對峙,地勢險要,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。
(2)遠:遠自。
(3)楚國:楚地,指湖北一帶,春秋時期屬楚國。
(4)平野:平坦廣闊的原野。
(5)江:長江。大荒:廣闊無際的田野。
(6)月下飛天鏡:明月映入江水,如同飛下的天鏡。下:移下。
(7)海樓:海市蜃樓,這裡形容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。
(8)仍:依然。憐:憐愛。一本作“連”。故鄉水: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。因人從小生活在四川,把四川稱作故鄉。
(9)萬里:喻行程之遠。

《渡荊門送別》相關內容

創作背景作者:佚名  這首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,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,但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,主要有三種:一說作於開元十二年(724年),二說作於開...

《渡荊門送別》作者李白簡介

李白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唐朝浪漫主義詩人,被後人譽為“詩仙”。漢族,祖籍隴西成紀,出生於碎葉城(當時屬唐朝領土,今屬吉爾吉斯斯坦),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。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歲。其墓在今安徽當塗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陸有紀念館。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,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,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,南到洞庭湘江,東至吳、越,寓居在安陸、應山。直到天寶元年(742),因道士吳筠的推薦,李白被召至長安,供奉翰林,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,在京僅兩年半,就賜金放還而去,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。李白和杜甫並稱“李杜”。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,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,表現出蔑視權貴,反抗傳統束縛,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