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原文注釋譯文,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賞析作者陸游簡介

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

[作者] 陸游   [朝代] 宋代

秋到邊城角聲哀。烽火照高台。悲歌擊築,憑高酹酒,此興悠哉。

多情誰似南山月,特地暮雲開。潮橋煙柳,曲江池館,應待人來。


標籤: 月亮 秋天 愛國 景色 季節 情感

《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》譯文

秋意來到邊城,聲聲號角哀鳴,平安烽火映照著高興亭。擊築高歌,站在高處把酒灑向國土,引起了收復關中的無限興致。
誰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,把層層的暮雲都推開?灞橋邊的如煙翠柳,曲江池畔的美麗樓台,應該在月下佇立,等待著我軍收復失地,勝利歸來。

《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》註釋

⑴秋波媚:詞牌名。雙調四十八字,前片三平韻,後片兩平韻。
⑵高興亭:亭名,在南鄭(今屬陝西)內城西北,正對當時在金占領區的長安南山。南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,當時陸游在南鄭任上。
⑶角聲:行軍打仗用的鼓角之聲。
⑷烽火:古代邊防措施,於高峰處建台,鎮守士卒於敵炬,白晝舉煙,夜間置火,警視軍民作好防禦和迎敵準備。後又有每日處夜放煙一炬,謂之平安火。此指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。高台:本處指高興亭。
⑸築:古代的一中弦樂器。
⑹酹(lèi)酒:把酒灑在地上的祭祀儀式。
⑺灞橋:在今陝西西安城東。唐人送客至此橋,折柳贈別。為唐代長安名勝。
⑻曲江:池名,在今陝西西安東南。為唐代以來的遊覽勝地。
⑼應:應該。人:指宋軍,也包括作者。

《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》相關內容

創作背景作者:佚名  陸游的一生,懷著抗金救國的壯志。四十五歲以前,長期被執行投降路線的當權派所排擠壓抑。1172年(孝宗乾道八年),陸游四十八歲。這年春天,他接...

《秋波媚·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》作者陸游簡介

陸游

陸游(1125—1210),字務觀,號放翁。漢族,越州山陰(今浙江紹興)人,南宋著名詩人。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,高宗時應禮部試,為秦檜所黜。孝宗時賜進士出身。中年入蜀,投身軍旅生活,官至寶章閣待制。晚年退居家鄉。其一生筆耕不輟,今存九千多首,內容極為豐富。與王安石、蘇軾、黃庭堅並稱“宋代四大詩人”,又與楊萬里、范成大、尤袤合稱“南宋四大家”。著有《劍南詩稿》、《渭南文集》、《南唐書》、《老學庵筆記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