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,兼欣克復之美書懷示息秀才原文注釋譯文,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,兼欣克復之美書懷示息秀才賞析作者李白簡介

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,兼欣克復之美書懷示息秀才

[作者] 李白   [朝代] 唐代

黃口為人羅,白龍乃魚服。

得罪豈怨天,以愚陷網目。

鯨鯢未翦滅,豺狼屢翻履。

悲作楚地囚,何日秦庭哭。

遭逢二明主,前後兩遷逐。

去國愁夜郎,投身竄荒谷。

半道雪屯蒙,曠如鳥出籠。

遙欣克復美,光武安可同。

天子巡劍閣,儲皇守扶風。

揚袂正北辰,開襟攬群雄。

胡兵出月窟,雷破關之東。

左掃因右拂,鏇收洛陽宮。

回輿入鹹京,席捲六合通。

叱吒開帝業,手成天地功。

大駕還長安,兩日忽再中。

一朝讓寶位,劍璽傳無窮。

愧無秋毫力,誰念矍鑠翁。

弋者何所慕,高飛仰冥鴻。

棄劍學丹砂,臨爐雙玉童。

寄言息夫子,歲晚陟方蓬。

《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,兼欣克復之美書懷示息秀才》作者李白簡介

李白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唐朝浪漫主義詩人,被後人譽為“詩仙”。漢族,祖籍隴西成紀,出生於碎葉城(當時屬唐朝領土,今屬吉爾吉斯斯坦),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。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歲。其墓在今安徽當塗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陸有紀念館。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,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,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,南到洞庭湘江,東至吳、越,寓居在安陸、應山。直到天寶元年(742),因道士吳筠的推薦,李白被召至長安,供奉翰林,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,在京僅兩年半,就賜金放還而去,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。李白和杜甫並稱“李杜”。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,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,表現出蔑視權貴,反抗傳統束縛,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。